图片加载错误
新闻详情

图书出版的现状、机遇与应对

发布时间:2024-12-25 作者:江 华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阅读量:5624

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图书出版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超常规增长到调整徘徊,再到新的增长阶段,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我们既见证了传统出版的黄金时期,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本文梳理图书出版的现状与机遇,从笔者自身工作经历出发提出当下的应对之道。

图书出版现状

受数字化转型、读者阅读偏好的转变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图书出版业在经过长期快速增长之后,目前已过渡到增速更为稳健的时期。市场整体仍在增长,但增速有所减缓。

市场阅读需求持续上升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使得全民对阅读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阅读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层次提升。在图书市场表现如下:

2021年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082.2亿元,增长12.3%;利润总额190.1亿元,增长16.0%。全国共出版新版图书22.5万种,同比增长5.4%;重印图书30.4万种,同比增长10.4%;总印数118.6亿册(张),同比增长14.4%;总印张1065.9亿印张,同比增长16.0%。

教材教辅和一般图书市场呈现稳健增长趋势。2022年我国图书出版总定价约为2273.85亿元,其中小学、中学课本占比较重,分别占26.36%和33.98%。

数字出版强势增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给图书出版行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据统计,中国数字阅读产业总体规模,2021年达415.7亿元,同比增长18.23%;2022年,达463.52亿元,同比增长11.50%。

大众阅读、教育阅读和专业阅读构成了市场的主要板块,大众阅读在阅读中占据主导地位。据《2023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研究报告》,2022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463.52亿元中,大众阅读实现营收335.91亿元,市场份额占比为72.47%。掌阅科技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阅读平台之一,2022年总营收25.82亿元,其中数字阅读平台的营收增至22.29亿元。

实体书市场压力增大,图书零售市场出现负增长

2022年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871亿元,同比下降11.77%。实体店渠道同比下降37.22%,平台电商同比下降16.06%。而短视频电商实现正增长,同比上升42.86%。

从2017年至2022年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的变化来看,2020年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数字阅读对实体图书市场的冲击是一个重要因素。

版权资源竞争加剧

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使得图书市场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这直接推动了对优质版权资源的争夺。一方面,主题图书、教育类图书和少儿读物等细分市场保持旺盛需求;另一方面,数字化阅读、有声阅读等新型阅读方式逐渐成为主流,进一步加剧了对版权资源的竞争。中国图书市场版权资源的竞争正在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

图书出版新机遇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图书出版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承担着传承和增强文化自信的使命。在新形势下,图书出版行业也迎来了新机遇。

强化文化自信

国家鼓励出版行业深入挖掘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通过图书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国际交流互鉴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图书出版被视作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通过“走出去”工作,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进步。

数字化转型

新质生产力推动了图书出版的技术创新,新的技术手段如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正在逐渐应用于图书出版领域。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出版的效率,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阅读体验。例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图书可以转化为电子书、音频书籍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全民阅读推广

国家推动全民阅读氛围的重燃,通过线上线下多元发力,如“直播+短视频”荐书等方式,创造流量高地,促进图书销售。

国际传播能力提升

构建更有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图书出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国际组稿、联合出版等方式,拓展国际出版的深度和广度。

新形势下图书出版的新机遇在于强化文化自信、促进国际交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全民阅读以及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这些均为图书出版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图书出版应对

出版的实质是将内容转化为版权。无论是实现图书出版价值上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满足新形势下全民阅读对数字化转型的要求,还是应对出版业对优质版权资源的竞争,在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和推动下,都更要求出版社强化内容为王,注重图书内容的质量、深度与市场趋势和读者需求的紧密结合。而注重选题策划、内容创新,才能有效提升图书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作为出版人,我们深知融合出版是大势所趋,但对于纸书编辑而言,用纸质出版固化版权,在选题上精心思考、内容上精耕细作,在当下诸多方面仍大有可为。

创新主题出版

主题出版不仅要传递国家意志,更要贴近群众,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谈及主题出版,总让人联想到红色的封面背景,严肃的中国革命史、英雄人物事迹,关于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想内容的教育,给人以主题出版只有社会效益难以兼顾经济效益的刻板印象。而作为出版者,如果在选题上,无论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主题,还是涉及新时期我党治国理政、人民生活进步的细化主题,都能在内容上多讲故事、少发议论,多讲实事、少上价值;封面破除唯红色不可,与做其他人文社科书一样,封面以独特出众为第一设计理念;内容写作既符合党和国家对主题出版的要求,又同时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口味,这样的主题出版物便可实现双效俱佳。

拓展大众图书市场

大众图书市场已成为图书市场的主体,心理健康、老年人生活指导等细分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探讨大众图书出版领域时,我们不可忽视心理健康类图书的重要性。这一领域的阅读需求,在时代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三观”每天被猛烈冲击的现代社会,显得越发旺盛。职场竞争、人际交往、升学就业,都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过去的遗憾、当下的困惑和未来的焦虑,每天都在碾压人们脆弱的神经。其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如何应对当下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等等,都需要出版界投入更多的关注,开发更多有针对性的、能提供心理解压和疏导的优质选题。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老年人群体在阅读人数和阅读需求方面,不仅不容忽视,还应更加重视。时间的推移,50后、60后人陆续步入退休生活。他们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道德观念的一代人,他们在文化层次、精神追求和消费观念上与以往的退休老人有很大不同。他们是与国家命运共沉浮、有精神信仰、相信科学知识、有人生追求的“新老人”。恰恰是他们,对纸书有偏爱,在阅读时间和图书消费上有能力、有意愿。这些“新老人”渴望在退休后,还能与社会、与子女、与时代保持紧密联系,他们是物质需求已得到满足,但精神需求缺乏子女和社会关爱的一代。在当下诸多养生、书法、绘画、菜谱、种花养鱼等传统主题之外,出版界应深入思考、挖掘更多切实符合他们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图书。像如何适应退休生活的心理调适方面的书,人生新阶段与社会、与子女和谐相处生活指导书,以及日常如何安全投资、预防诈骗等理财方面的书。

“走出去”是图书的方向

图书出版被视作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推动中国图书“走出去”,可以展示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时下,中国的发展为全球瞩目,中国多样的地理景观、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始终对西方世界保持着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在“一带一路”的倡导下,出版行业应当做更多动作,扩大中国出版、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医、中药和中国烹饪,因其普适性和实用性,深受外国人喜爱,这类出版物不涉及意识形态差异。注意确保翻译的准确性,这类作品便可构成中国文化顺利“走出去”的基础。

对外汉语教材的开发。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凸显,汉语学习已成为全球语言学习者的重要选择。同时,考虑海外华人华侨对子女汉语教育也有需求,因此,对外汉语教材的版本开发需要考虑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展示国人生活及精神风貌的书籍。随着互联网国内外自媒体博主对中国介绍的增多,中国惊人的发展速度,激发了国外友人对现代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意欲更多了解的兴趣。展现中国现代风貌、文学艺术及日常生活的书籍自然会越发被外国关注。讲述新时代中国和中国人的故事,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一环。

优质少儿图书的海外推广。中国的少儿图书以其积极的内容、漂亮的装帧、精美的印刷,被东南亚等农业见长的国家所喜爱。与四大名著相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优质少儿图书,更受欢迎。

综上,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图书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但总体来看,出版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乐观。AI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必将提升出版行业的生产力和效率。出版人需要做到的,就是牢牢把握市场趋势,不断创新和适应变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