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加载错误
新闻详情

整理出版古旧地图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4-12-20 作者:钟羡芳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阅读量:3777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并明确提出要“加强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要深入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古籍有效利用、推进古籍数字化、做好古籍普及传播。”该文件为把握我国古籍工作,推进古籍事业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古旧地图通常指的是1949年以前绘制或印制的地图,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旧地图直观呈现历史时期疆域范围、聚落分布、山川形胜、行政区划、海陆交通等状况。通过研究古旧地图,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地理观念、测绘技术和文化背景,为历史研究提供珍贵的资料,并可以了解当时的科学技术。总之,古旧地图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将其整理出版,对于研究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古旧地图反映了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及相应表达方式的变迁,是文字之外对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另一种载体。

古旧地图整理出版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日益重视对古旧地图的收集、整理和出版,不仅国内馆藏单位馆藏地图陆续整理出版,而且不少学者远赴海外收集整理古旧地图,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等地,陆续出版了一批地图目录和地图汇编,形成了不少较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目前出版的古旧地图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古旧地图馆藏机构整理出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编《皇舆遐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代彩绘地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李孝聪编著《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还有天津图书馆编《水道寻往:天津图书馆藏清代舆图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华林甫编《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中华舆图志编制及数字展示项目组《中华舆图志》(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年)、孙靖国编著《舆图指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国古地图叙录》(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2年)等等。

其二为根据专题或行政区域出版的古旧地图集。如王自强主编的《中国古地图辑录》系列,曹婉茹主编的《中国古代地图集》,古道编委会编制的《清代地图集汇编》,钟翀主编的《温州古旧地图集》,谢湜、陈嘉顺、欧阳琳浩主编的《汕头近代城市地图集》,李孝聪、饶权主编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集成》,张萍主编的《西北城市变迁古旧地图集粹》,陆发春主编的《清代安徽舆图整理与历史地图编绘》等。图集汇编系统性较强,研究者使用方便,但出版难度较大。

近年来,对古旧地图的整理与出版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热点。如李孝聪、成一农对国家图书馆藏中文地图的整理和研究,对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的收集整理等。另一方面,复旦大学史地所、中国地图出版社等机构先后成立“古地图数据平台”“古地图数据库”等,运用数字化手段,对古旧地图内涵进行更为深刻的挖掘,不断推进古旧地图的整理出版。

古旧地图整理出版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我国古旧地图收集整理工作已取得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阻碍古旧地图的整理出版。

国内舆图收藏机构有待开放。我国古旧地图存世数量甚多,被国内外多家公司机构典藏。目前国外收藏机构如哈佛大学图书馆、京都大学图书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馆藏中国古地图有相当部分已整理出版,其授权程序颇为简单。相对于国外馆藏机构而言,我国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收藏的古旧地图是最完整的。但由于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分属不同部门,主管部门之间统筹协调力度不够,故而以国内所藏古地图所代表的古籍资料,目前基本未整理编目,无法研究利用。许多国内收藏古地图的机构,对查阅者限制甚多,甚至将所藏古地图视若家珍,将其束之高阁,不允许研究者查阅,这严重阻碍了古旧地图的整理出版。

古旧地图出版难度甚大。地图内容敏感,问题复杂,审稿周期长。古旧地图出版和发行之前需要送交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审定。但由于目前对古旧地图出版尚无专门规范,大多只能将《地图管理条例》作为审查规范,导致许多古旧地图难以出版。现代地图理应遵循出版规范,但古旧地图多制作于百余年前,以今人标准要求古人,不甚合理。故制定专门的古旧地图出版规范,势在必行。

古旧地图社会普及率较低。近年来,相关机构收集整理一批古旧地图,并将其出版,但古旧地图仍然较少被大众所知,这主要是由于古旧地图出版物数量较少、定价较高。如某省测绘局花费巨资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整理出版该省古旧地图,仅印制百余套、定价高达3000余元,绝大部分赠送内部人士,未公开发行,对社会影响甚微。除此之外,古旧地图仍然属于较为冷门学问,不被大众所了解,许多地理学者对古旧地图知之甚少,不了解其所蕴含的丰富信息,未能将古旧地图与现代地图相结合,从历史维度考察地理的历史变迁。

古旧地图数字化程度较低。目前国内相关机构虽已设立“古旧地图资料数字平台”,建立数据库,或者如中国地图出版社利用其所收藏古地图,设立“古旧地图出版平台”,但主要供内部成员使用,未向社会大众开放,而且所收藏的主要为机构馆藏地图,收录数量有限,未能与其他馆藏机构联合,或与业外机构联合,实现资源共享。而且从数字化程度来看,有的数据库出版平台仍然停留在检索阶段,较少将古旧地图数字化。

古旧地图收集整理工作有待开展。近年来,古旧地图的收集与整理工作颇有进展,相关著作层出不穷,但古旧地图仍然有待进一步整理与出版。如就区域而言,目前仅上海、北京、浙江、四川、江苏、陕西、广东等省市对古旧地图进行系统整理,不到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三分之一。且相当数量的部门图书馆、档案馆未将其所收藏古旧地图建立专门目录索引,目前尚未有全国性的古旧地图目录索引供使用。

如何进一步整理出版古旧地图

古旧地图的整理出版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关键所在,应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加大力度整理出版古旧地图,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古旧地图的传承。

对古旧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数据时代人文学科研究迫切需要利用大数据、GIS、三维虚拟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智能技术对古旧地图信息进行收集和数字化处理,数字出版为大势所趋。通过对古旧地图数字出版,可以让现代人更好地理解古旧地图的信息和价值,并且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例如,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古旧地图转化为电子地图,方便进行地理信息查询和分析。同时,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让古旧地图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为公众提供更加直观和有趣的体验。除此之外,出版社还可以打造中国古旧地图数智出版平台,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开展夯实研究基础。

更为广泛整理出版古旧地图。对国内外馆藏古旧地图应进一步收集整理、出版,一方面根据行政区划,对古旧地图进一步地收集整理,尤其是未开展古旧地图的省级行政区划进一步收集。另一方面对古旧地图按经济、军事、名胜等专题进行进一步收集与整理。编制全国古旧地图总目,并建立古旧地图网站,允许公众下载高清古旧地图,以此促进古旧地图的转化利用和普及传播,让更多馆藏的宝贵遗产在当代“活起来”。

精心设计内容与装帧形式。中国古地图受到传统绘画的影响,常以形象画法绘制,充满了山水画的风格,是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们不仅展示了地理信息,还体现了当时的绘画风格和审美观念。中国古地图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亦具有精美的艺术价值。将古旧地图整理出版,精心设计和制作封面、内页、装订等细节,使其版式美观大方,配图恰当,印刷精美,特色鲜明,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和视觉享受,使古旧地图成为令人爱不释手的收藏珍品。从而能够进一步扩大古旧地图的普及,传承古旧地图文化。

注重古旧地图出版的社会服务。古旧地图具有较高价值,对今日的国土安全、海疆治理、城市建筑等颇有裨益,可以提升大众对古旧地图的认识,助推经济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申遗工作探索,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交叉融合特点和规律认识都具有突出意义。在出版古旧地图刊物时,应针对其所具有的功能,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作出应有贡献。

促进古旧地图的社会普及。古旧地图仍然较少被大众所知,这主要是由于古旧地图普及率甚低,应对古旧地图出版物制定合理的价格,加大推广力度,多渠道、多媒介、立体化向社会大众传播古旧地图文化。如可发行电子书,以在线阅读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推介,以此降低发行成本,更多普及古旧地图。

(钟羡芳 福建师范大学《亚热带环境与资源学报》编辑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闽台古旧地图的搜集、整理与研究》(23BZS092)成果之一)